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吉林省正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具有吉林特色、充满现代活力的产业体系。目前,吉林省已经在多个关键领域,启动重大科学技术专项。2024年,吉林省还提出“科技公司创新活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吉林的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梦想。
这里是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一片农田,现在玉米已经定浆,丰收在望。过去,人工防虫,费时费力,而且没办法精准“对症下药”,而现在,一双“天空眼”让虫害无处遁形,它就是远在50万米高空的“吉林一号”卫星。
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科研人员对“吉林一号”卫星发送指令,接收指令后,由100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可对监测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
“吉林一号”卫星有150多种应用,包含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智慧城市建设等。在数据中心,这支全部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主要研究怎么样将卫星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让商业遥感卫星为民所用。吉大土槽实验室:体验火星脚感
带着吉林大学毕业生的太空毕业照,记者来到的是位于吉林大学的土槽实验室。这里的红色土壤是模拟火星壤,土壤的原材料就来自吉林靖宇和辉南的火山渣。科研小组成员不断尝试,经与国内航天科技有关部门的共同论证,建立了从火山岩到模拟火星壤的系列制备方法。
走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上的“脚感”与在地球的土壤上行走并没有太大区别,星球车行走这样的土壤,又能否顺利通行?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生申彦介绍,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复杂,天上一个动作要在地面上完成成千上万次的实验,为未来星球车在火星表面行驶提供一个参考。
面向我国未来的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深空探测任务,科研团队正不断求索未知,助力我国迈向辽阔的“星辰大海”。“光学摇篮”:给中国“千里眼”造最大“眼角膜”
无论是从地面仰望星空,还是从空间俯瞰大地,不能离开光学望远镜这个“眼睛”。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光学望远镜中的主反射镜就可以称之为“眼角膜”。在长春光机所的花园里摆放的是一面反射镜实验镜,它的口径达到了4米量级,变成全球上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反射镜。然而,历经8年时间研制,4次烧结试验已经成形的这个反射镜却无法交付使用,原因是镜面表层这些头发丝般的裂纹。
在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精神的指引下,科研团队历经上万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第五块镜坯,完成加工镀膜等工艺后,已应用在我国大型光电设备中。从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如今已全面掌握大口径反射镜制造的核心技术。
吉林长春被誉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70多年来,从深耕光学科研到布局光学产业,吉林一直向“光”而行。